“新能源转换催化材料”创新团队
窗体顶端
团队成员:孙永开,王学花,陈岚,周帅帅,王豪,王桢玉,林月强
研究方向:高性能光/电催化制氢材料的设计与构建及机理研究
委托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窗体底端
本创新团队针对高效光/电解水制氢过程中缺乏高活性与高稳定性的关键科学问题,基于低成本、高丰度的过渡金属基材料,设计了多种调控策略,并制备出系列高性能过渡金属基催化材料,用于绿色催化解水制氢。
团队成员共7人,均为副教授。团队的形成背景首先是根据国家和山东省对新能源领域研究的重大需求,其次是依托课题组成员多年的研究积累。团队实行带头人负责制,依据成员特长进行整合,并采用开放式管理机制,形成灵活、开放、和谐的研究氛围。团队成员不仅包括本学校的多名科研骨干教师,还包括其他院校的研究骨干,体现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和高度开放的特点。
成员介绍

孙永开,工学博士,青岛滨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专业领域为材料学,长期从事电催化材料的合成、机理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先后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Nano Research、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持校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等科研项目多项,是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主要成员。

王学花,工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光催化分解水制氢、二氧化碳还原等。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ACS Catalysis等材料学、化学领域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6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3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入选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岛市博士后资助项目(一等)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项。

周帅帅,工学博士,中共党员,青岛滨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联培硕士生导师,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主要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调控及纳米填料的功能化改性。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等高水平SCI期刊发表一区论文8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持校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

陈岚,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滨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专业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为碳电极材料在储能器件中的应用。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主要成员,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论文发表封面论文。

王豪,工学博士,中共党员,淄博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山东美陵化工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副总”。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热管理、膜污染机理与防治。发表SCI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主持校企技术攻关课题1项,参与包括“蛟龙号”项目在内的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2项。

王桢玉,工学博士,青岛滨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专业领域为电催化,长期从事纳米电催化剂的合成、机理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先后在Analytical Chemistry、Nano Research、Small Methods、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等科研项目多项,是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主要成员。

林月强,博士,青岛滨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金属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关键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先后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Energy & Environment Materials、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持校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等科研项目多项,是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主要成员。